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和人民政府(办事处),区级各部门,巴中莲山湖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巴州工业园、盘兴物流园:
为全面贯彻市委“三市两地一枢纽”的发展定位和全市首届文旅康养发展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区第六次党代会工作要求,加快“四区共建”,建设城市休闲和城郊文旅康养示范区,实现文旅康养首位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要求
坚持产业园区、文旅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实现城市休闲与城郊文旅康养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文旅经济综合效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加快建设城市休闲和城郊文旅康养示范区。坚持重点资源向优势项目集中,到2022年,创建天马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力争2024年入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分批次全力推进天马山旅游度假区、苏山坪城市后花园、莲山湖湿地公园、莲花山山地运动公园、晏阳初故里三江水乡景区和老丝厂“巴城记忆”城市休闲旅游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到2025年,实现年旅游接待人数9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0亿元,力争达到旅游接待人数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
二、优化发展格局
加快完善“一心两带三区”文旅康养发展空间布局,建立“1+N”文旅康养规划体系,(1个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N个城市休闲旅游、城郊康养旅游、景区旅游、乡村旅游等专项规划)。将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体系,实现相互衔接、多规合一,引领城市休闲、城郊康养、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深化品牌创建
深化品牌创建。2022年创建天马山省级旅游度假区,2023年力争进入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和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4年力争入列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2年创建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省级研学基地各1个;2023年创建天府旅游名镇、名导各1个,2024年创建天府旅游名村、名宿、名品各1个,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各1个;2025年创建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乡镇1个。到2025年,围绕重点景区、产业园区沿线沿链发展旅游民宿、星级农家乐和乡村客栈共计37家,助推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四、培育文旅业态
(一)发展城市旅游。坚持景城一体、文城相融,用好巴文化、红色文化、晏阳初名人文化3张文化名片,植入三国文化、石刻文化、民俗文化,扮靓城市地标景观,打造城市名片。支持通过文化赋能和数字文旅,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夜间应用场景,着力提升打造文庙街、书院街、文星街、八角楼街、草坝街、祠堂街、莲花街等特色街区,再现“历史巴州”人文记忆。活化利用以南龛石窟为主体的“四龛佑城”石刻文化,展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的艺术魅力。结合城市更新项目,建成老丝厂“巴城记忆”城市休闲旅游综合体,打造身边的“诗和远方”。开展生态修复行动,实施江北、江南巴河滨河景观提升打造,建设巴河夜经济带;完善望王山运动公园、津桥湖水利风景区、天星湖和巴人广场、南池艺术广场、晏阳初大桥广场等城市旅游景观,打造一批“家门口的好去处”等旅游“微空间”,提升居留舒适度、旅游集散便利度,努力建设“四宜四有”的现代文旅康养城市。
(二)推进城郊旅游。构建市场共享、协同发展的城郊康养旅游发展带,立足全区中药材、茶叶主导产业,着力打造森林+中医药+茶叶康养养生产业带,做大做强“四大康养品牌”。以天马山、莲山湖为代表的森林康养,以山水化湖、三江水乡为代表的滨水游养,以灵山、莲花山为代表的禅修静养,以清江、大和现代中医药产业园为核心的药膳医养。加快推进天马山省级旅游度假区、苏山坪城市后花园、莲花山山地运动公园、晏阳初故里三江水乡景区、莲山湖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形成连片成带、集群成圈、沿线成廊的康养旅游发展格局,引导城郊村(社区)由“种庄稼”向“种康养”转变,助推乡村振兴。
(三)做强景区旅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抓好现有景区品质提升,着力解决重创建、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效益等问题,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服务水平,培育“商养学闲情奇”消费热点。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建设主题乐园、水上游乐、高空跳伞、森林探秘、树屋度假、动植物科普等多样性、全龄段游乐项目。到2023年,全区每个4A级旅游景区均有主导性运营项目,实现年收入200万元以上。大力发展旅游演艺,力争到2024年全区4A级旅游景区实现演艺、演出全覆盖,促进景区主题化差异化发展,实现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变。到2025年,创建苏山坪城市后花园、巴山花海、晏阳初故里三江水乡等A级景区。
(四)擦亮红色旅游。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编制《巴州区红色资源名录》,实施巴城红色街区、川北地下党遗址、大和杀牛坪战斗遗址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程,改善馆藏革命文物保存环境,推动曲艺剧《望红台》《周永开》等红色文艺精品传播展演,创作一批红色文艺精品剧目,推动革命传统教育进校园社区、进培训课堂、进景区景点。共建覆盖西部、纵贯南北、联通中东部的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参与推广“川陕苏区和将帅故里游”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到2025年,红色旅游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20亿元。
(五)提升乡村旅游。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坚持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围绕北部茶旅融合、中东部药旅融合、南部种旅融合“三条主线”,按照景镇、景村、景户“三位一体”的思路,构建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多点支撑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化成生态小镇、天马山康养小镇等天府旅游名镇建设,着力培育天马山镇狮子寨村、大和乡界牌村等天府旅游名村,支持天马山镇建成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乡镇,支持天马山旅游度假区、乡瓣童年田园综合体、山水化湖景区、七彩佛龛景区建成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大力培育化成镇梁大湾村、枣林镇灵山村等一批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鼓励符合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和个人,依托A级旅游景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开办特色民宿、星级农家乐、乡村客栈,到2025年,培育发展特色民宿、星级农家乐和乡村客栈37家,助推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六)深耕研学旅游。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森林公园、中药材产业园等,提升打造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现代中医药农业产业园等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完善基地营地设施配套建设,丰富深化课程设置,提升研学教育能力,打造以科普教育为主要目的、以研学内容为主题、以校外旅行为载体的“教育+旅游”产品。加强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打造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五、突出项目带动
(七)加快推动项目实施。围绕文旅康养全产业链,建立文旅康养产业重大项目储备库,争取国省各类项目资金支持。每年新储备项目概算总投资不少于10亿元。加快实施天马山省级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苏山坪城市后花园、莲山湖湿地公园、莲花山山地运动公园、晏阳初故里三江水乡景区、老丝厂“巴城记忆”城市休闲旅游综合体、东部药旅融合示范园、梁大湾乡村振兴文旅示范基地、巴城夜经济带等重大文旅康养项目。加快推进区文化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八)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建立招引目标企业名录库,开展以商招商、委托招商、沿链招商,营造诚信高效的营商环境,重点招引文旅康养、医康养、主题乐园、高档酒店、文旅演艺等优质项目。每年招引落地文旅康养项目概算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
(九)培优做强市场主体。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各类文旅康养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配置。大力实施文旅康养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支持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创新、跨界经营、兼并重组等方式,培优做强秦川文旅公司等文旅康养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有竞争力的文旅康养企业,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引导中小微文旅康养企业创新创业,走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提升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六、打造精品线路
(十)着力打造城市休闲旅游线路。深度挖掘和充分活化利用红色、古色和历史记忆资源,提升打造巴人广场-草坝街特色街区-红色街区集聚区-魁星楼广场-南池艺术广场-老丝厂“巴城记忆”城市休闲旅游综合体-南龛山景区-莲山湖湿地公园-柳津湖-回风亭-望王山运动公园城市休闲旅游线路。
(十一)着力打造城郊康养旅游线路。依托国家森林公园、运动公园、水利风景区、五彩茶园等资源优势,以培育康体养生、度假体验为主题,连片打造天星湖-苏山坪城市后花园-鼓楼山-天马山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凤头山喋泉花海-莲花山山地运动公园-灵山风景区城郊康养旅游线路。
(十二)着力打造梦幻水乡旅游线路。用好用活巴河水资源,打造巴城滨河夜经济带,着力提升打造佛江路-回风亭-麻柳湾-江湾城巴河夜游经济带和杨家坝-晏阳初故里-三江水乡梦幻水乡体验旅游线路。
(十三)着力打造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古村落等资源,以乡愁记忆、巴山民俗、农事体验等为主题,沿线连片提升打造山水化湖景区-七彩佛龛景区-现代中医药农业产业园区—梁永河—鼎山龙洞沟水库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十四)着力打造红色旅游联动线路。用好“川陕苏区首府”红色金字招牌,着力打造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化成川北地下党旧址-清杠渡-大和界牌村杀牛坪战斗遗址-通江川陕苏区王坪景区精品红色线路。
七、精准营销推介
(十五)加强立体宣传。加强在国家和省级主流媒体宣传推广;加大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的宣传力度;分季节、分产品持续开展“旅游达人游巴州”活动;用好“中国养生气候之都”品牌,在各高速公路出口、火(动)车站、国省干道设置空气质量动态显示牌,为游客提供实时“富氧信息”;引入旅游组织机构、网红达人、摄影爱好者、艺术院校师生等来巴体验采风;统筹全区广播、报刊、网络和新媒体平台,构建区级文旅康养宣传矩阵,汇聚宣传合力。
(十六)举办节会营销。积极争取承办国家、省、市重要文旅节会,高质量申办全省乡村文化旅游节、巴人文化艺术节、正月十六登高节等品牌节会;鼓励举办茶文化、星空露营、森林音乐、巴山民歌、美食品鉴、油菜花节、龙舟赛等特色文旅活动,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引导各类营运主体搭建节庆、汇演、展览等文旅消费载体,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小剧场、城市书房、文创空间等文旅消费场所。
(十七)深化区域合作。深化与川陕甘宁毗邻地区旅游合作联盟、“5+N”城市文化旅游联盟、“川东北天府旅游名县联合体”、“大蜀道”文化旅游发展联盟交流合作;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强化与义乌等东西部协作城市,重庆璧山等友好城市,北京、上海等航线客源城市的旅游协作,实现市场共享、客源互推。
八、完善基础配套
(十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巴城-三江(国道G245)、巴城-苏山坪-天马山旅游环线建设,实现巴城至4A级景区客运班线全覆盖,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景区通讯保障,4A级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康养基地实现移动信号精准覆盖,推动游客中心5G网络全覆盖。建立全区旅游智慧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智慧景区,提高旅游运行管理和数字化水平。
(十九)提升服务配套水平。优化全域文旅标识标牌,完善城市文化标识、自驾车房车营地、绿道慢行系统、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设施,提升文旅康养便捷度。实施“一部手机游巴州”项目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星级旅游饭店,创建金鼎(银鼎)级文化主题旅游饭店。开发具有巴州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和旅游美食。
(二十)培育新型消费模式。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发展趋势,推进文旅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组团消费、智能消费、联盟消费等新模式,发展云旅游、云演艺、云直播等新型消费形态,鼓励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与文化文物单位、旅游景区度假区合作,探索流量转化、体验付费、联盟运营等新模式,努力推进夜间文旅消费集聚街区建设。在城市商圈、文化园区、特色街区和游客集聚区引入小剧场、小演艺、小展览、小影院、小书店等新型文旅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
九、强化组织保障
(二十一)强化组织推进。成立巴州区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细化目标任务,抓好责任落实,形成合力促进文旅康养与各行业融合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区文广旅局。
(二十二)强化政策支撑。设立区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出台《巴州区促进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创新文化旅游与金融合作机制,搭建政企银合作平台,为文旅康养产业项目提供专项金融服务。
(二十三)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将文旅康养项目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优先通过增量土地供给和消化存量土地解决项目所需建设用地。鼓励通过城乡老旧厂房、楼宇屋顶空间的活化利用方式,为城乡文旅康养业态发展拓展新空间。加大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对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统筹资金对发展文旅康养旅游给予重点倾斜性支持。鼓励引导银行保险等机构创新文旅康养产业金融产品,依法依规引导各类资金参与文旅康养产业发展。
(二十四)强化人才培养。加强高端人才集聚,推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战略合作,建立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专家智库。实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和引进一批既懂文旅产业又懂经营管理的文旅企业家。依托各类文旅院校、研究机构和培训基地,加强对文化和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新阶段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到2025年,培养2名行业领军人才,20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00名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每年评选表扬一批优秀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二十五)强化督查考评。将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发展纳入对各乡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的目标考评内容,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区目标绩效管理中心与区文旅康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本实施意见的任务细化分解到年度、季度,实行清单销号管理,定期督查通报,确保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