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规划》的编制依据和编制过程
(一)《规划》的编制依据。《规划》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省、市、区委全会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性规章制度及工作要求,在把握充分吸收上级主管部门、区内相关部门调研成果和部分专项规划、行业规划成果基础上,科学研判巴州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理清“十四五”期间关注重点编制而成。《规划》适用于巴中市巴州区全域,实施期限为2021—2025年。
(二)《规划》的编制过程。为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我们查阅了国家及省、市、区大量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规划等资料,并多次到巴州区现场考察学习调研。规划编制组在起草过程中,随时保持与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政研室、区生态环境局等相关单位的沟通联系,并及时征求意见建议,确保《规划》与巴中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巴州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区委五届十四次全会精神保持一致,确保文稿符合巴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文稿形成后,区环保委办公室先后2次书面征求了区农业农村局、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区经信局、区自规局、区环卫中心等相关单位的意见。针对各单位反馈意见,及时修改完善文稿,并将修改后的文本再次反馈相关单位进行核实。可以说,文稿意见征求是充分的,得到了广大单位的倾力支持。通过9轮修改完善,形成今天文稿。
(三)《规划》的框架结构。《规划》共有13章。第一章是总则,主要阐释《规划》的背景、思路及编制依据等。第二章至第四章是对环境保护治理的形势分析及总体安排,包括“十三五”环境保护工作回顾、当前环境保护治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指标体系。第五章至第十二章是“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具体包括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深化大气污染防治、保护城乡水体环境、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价值转化、加强环境保护治理能力建设。第十三章主要是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二、关于《规划》的形势分析
立足中央及省、市、区对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规划》认真总结了巴州区“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的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了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关于“十三五”发展成就。坚持既总结成绩经验,又指出问题不足。《规划》认真总结了“十三五”时期巴州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七大显著成绩,主要包括环境政策管控约束严实、大气环境质量得到巩固、地表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环境风险可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日益完善。同时指出了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管控能力、环境治理成效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不足。
(二)关于“十四五”面临形势。主要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来分析。总的来看,“十四五”时期巴州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危”“机”并存、“机”大于“危”。主要有三大机遇、三大挑战。其中机遇主要体现在:一是刚性政策赋能助力生态环境,中央环保督察成效将会更加显著,推动绿色化转型等重大政策效能将逐步释放;二是经济实力的增强奠定良好基础,“十三五”末全区经济总量在全市率先突破200亿元大关,为全区“十四五”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打下了坚实经济基础;三是技术进步将促进环境管控精细化,以5G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地理信息集成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极大地为生态环境保护赋能。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城镇开发建设,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问题突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严重影响环境治理水平效率;二是环境治理能力要求更高,生态环境保护机构职能发生系统性重构,对构建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和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三是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待加大环保监管挑战,公众向往美好生态环境意识、环境维权意识快速增强。“机遇”“挑战”是辩证统一,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把握了机遇、克服了困难,就能乘势而上、化危为机。
三、关于《规划》的总体要求
主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指标体系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指导思想。《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区委五届十四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践行“两山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以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愿景为根本,以巩固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系统保护和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治理促进“四区共建”,加快建设清爽巴州奋进巴州幸福巴州,为全市“三市两地一枢纽”建设写好巴州篇章。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系统管控原则,强化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推动跨行业、全过程的协同管控,推进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整体治理。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原则,聚焦水体污染等潜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明确重点任务措施和重大治理工程。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原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四是坚持共治共享原则,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社会“自治之手”,加强生态环境制度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制度建设,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规范、引导和监督社会公众行为。
(三)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有效、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加快、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
(四)指标体系。结合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资源环境现状、污染治理水平等因素,制定巴州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9个方面36项具体指标体系,涵盖空间格局优化、资源节约与利用、产业循环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保护、环境风险防范、人居环境改善、生活方式绿色化、观念意识普及等。需要重点说明的是,2020年指标主要来源于上级部门反馈、媒体披露和区本级部门提供;“十四五”末预期指标主要源于生态环境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明确要求、市下达目标和部分部门共同测算。巴州区要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这些指标是硬指标。
四、关于“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任务
聚焦打造蓝天、碧水、净土的生态环境目标,提出“十四五”时期巴州区生态环境保护八项任务。拟实施和续建重点项目51个、总投资27.376亿元(具体详见专栏和清单)。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规划》中项目清单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巴中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安排;二是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的项目计划;三是巴州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有上级争取和安排资金、本级配套资金、业主单位自筹和融资、债券资金等。“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有八个方面的任务。
(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规划》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放在“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首要位置,提出落实中央碳排放达峰决策部署,顺应绿色发展时代趋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实施“绿色转型提升工程”“碳达峰行动及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程”“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项目”等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08亿元,坚决为巴中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市作出贡献。具体内容内容包括:一是推进碳排放达峰行动。主要是根据省市确定的碳达峰目标与减排任务,制定并落实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工作计划、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根据市下达各区(县)碳排放减排目标,细化明确本地建材、有色、化工、电力、石化等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并制定达峰行动方案;探索构建本地区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试点开展全区重点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考核工作。二是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主要是推进企业绿色化改造,实施“绿色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推动工业园区绿色化改造,把巴州工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成资源集成高效、产业生态链接的绿色园区,推动绿色工艺经济占比大幅提高;发展以“低碳”为特征的节能环保、数字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疗、文旅康养等产业,促进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融合,支持环保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健全绿色担保机制,健全环保“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三是引导培育绿色生活方式。主要是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辆,到 2025 年营运车辆和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碳排放大幅下降;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和技术;实施低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确保全社会公众生态文明建设参与率超过80%。四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是加强气候变化适应管理,强化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应对,制作区域城乡气候变化风险图谱,实行精准气候风险管理;推进韧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提高主城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二)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坚持源头控制与积极治理同步推进的理念,《规划》具体从工业、面源、移动源等五个方面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实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移动源污染治理工程”“大气监管能力及监控网络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328亿元,不断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具体内容是:一是强化工业大气污染治理。主要是强化工业燃煤锅炉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严格实施工业炉窑分级管控、严控工业生产过程及相关物料储存输送等无组织排放、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二是深入推进面源污染治理。重点抓好道路扬尘治理、施工和矿山扬尘控制、餐饮业污染治理、秸秆露天焚烧和氨排放整治,有效控制各类面源污染。三是加强移动源污染控制。主要是推进机动车环保达标、建立完善非道路移动机械闭环管理机制,建设完善“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拖车、船舶、起重机等设备改用清洁能源。四是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主要是建立完善大气信息化管理平台,抓好有毒气体治理,健全生态环境、气象部门联合会商预报重污染天气机制,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不断提升区域优良天数率。五是促进温室气体减排。主要是围绕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温室气体清单编制、重点排放源定期调查与数据监控、碳数据管理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建立碳数据管理机制,构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制度框架。
(三)保护城乡水体环境。坚持利用与保护、减排与扩容的治理思路,《规划》提出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深入实施“城镇水污染防治工程”“工业园区污水治理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含生态水量保障)”等重点工程,计划总投资7.8亿元,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具体内容是:一是推进重点流域水生态治理。主要是开展重点流域水生态调查及治理,加强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提升区域水生态品质。二是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治理。主要是严控污水入河,推进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污水截流和收集纳管,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强化河道底泥污染治理;保护水域空间,同步推进码头和船舶污染治理、城市和乡镇水体治理,全面清除辖区内城乡黑臭水体。三是强化城乡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治理。主要是完善城乡污水管网体系,强化产业废水综合整治,加快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园区和集聚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产业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四是加强水资源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主要是强化生态流量保障和调度管理、推进优质水源质量持续提升和水体保护、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定期开展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巩固提升饮用水源地及水源监控能力。五是实施水资源节约与利用工程。主要是落实“三条红线”管理、构建完善引水补水网络、推进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建立全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建设节水型社会。
(四)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规划》从摸清家底、强化监管、突出治理、注重保护等五个方面提出土壤污染防治举措,实施“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工程”“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等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0.3亿元,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稳定,土壤环境监管水平有效提升。具体内容是:一是完善土壤污染详查。主要是持续开展土壤污染调查评估,查明耕地、园地、草地污染面积、分布和污染因子;强化产业园区、油库、加油站、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等重点区域土壤风险调查评估,建立土壤污染风险源清单,实施土壤环境风险分级管控;建立并更新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重点管控名录及一般管控名录,深化土壤污染详查成果应用。二是强化土壤环境污染防控。主要是提升土壤生态环境监管水平,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目标协调联动机制,创新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从严审批涉及新(改、扩)建土壤污染重点行业及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其他行业建设项目立项;完善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探索建立地下水重点污染源清单,督促企业定期开展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隐患排查;加强工业、农业污染源监管,对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实行全过程监管。三是强化污染土地治理修复和未污染土壤保护。主要针对农用地、建设用地、企业用地、产业园区用地、重点项目用地等地块的土壤污染实施治理与修复;建立“十四五”时期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库,做好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管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管控,根据土壤等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根据土壤等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开展拟开发为农用地土壤区域环境质量状况评估,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加强对资源开采活动影响区域内未利用地的环境监管,强化未利用地环境管理,严防新增土壤污染。四是做好土壤安全利用。主要是把住生产、住居等环境安全关,强化农用地分类管理,实施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加强土壤风控体系建设。五是加强土壤与地下水的协同治理。主要是统筹地上地下,调查评估地下水生态环境状况,开展地下水污染分区管理,管控地下水生态风险。
(五)加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坚持源头上减量、资源化利用、安全化处置,《规划》提出分门别类处理处置生活源固废、一般固废、危险物等固体废物,深入实施固废综合处置利用工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工程等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6.83亿元,营造共建共享的绿色、整洁、清新城市。具体内容:一是强化生活源固废处理处置。主要是健全垃圾分类处置机制,构建“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新模式,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固废。二是抓好一般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主要是强化分类收集和贮存管理,制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办法;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发展工业固废再利用产业链,推进建设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减排,完善污泥产生、运输、储存、处置全过程监管体系。三是严格危险物安全处置。主要是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严格控制新增重金属排放,规范放射源管理,提升危险废物风险防范处置能力,守牢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六)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从提能力、优环境、建机制等五个方面着眼,《规划》提出以提升乡村风貌水平和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源节约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重点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畜禽粪污、副产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5.33亿元,营造并保持整洁、优美、文明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农村人居环境二类区。具体内容是:一是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主要是分类整治、分类施策推进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确保行政村生产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厕所革命等工作。三是加强农村养殖污染防治。主要是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监管力度,规范非禁养区内畜禽养殖业生产,严格执行水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四是强化农业生产污染治理。主要是减量化使用化肥,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农业废弃物,推动全区主要化肥使用量、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利用率、化学农药利用率大幅提升,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大幅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粮食和瓜果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大幅提升。五是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运行管护机制。主要是建立农村环境保护“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长效管护机制,推动各行政村常态化保洁。
(七)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价值转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规划》提出优化生态格局和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绿色生态价值转化,重点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创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监管体系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4.37万元,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具体内容是:一是筑牢生态安全格局。主要是通过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做好自然空间保护,打造“一屏一带一核”生态格局,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实施更新造林绿化工程。二是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主要是统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建以本土物种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数据库,定期开展全区生物多样性摸底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的跟踪评估,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生态安全格局,形成“自然生态核心+山水生态廊道+绿色生态基质”的复合生态空间结构,提升绿色生活品质。三是构建绿色生态价值转化机制。主要是制定以优控污染物清单、风险行业清单、风险敏感区域清单,探索生态环境与健康领域生态价值转化,建立巴州区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建立采信认证结果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公益组织、个人参与的公益生态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模式,促进生态产品的绿色可持续开发。
(八)加强环境保护治理能力建设。《规划》提出健全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等五项举措,实施“环境风险应急能力建设工程”“环境风险防范及预警工程”“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0.338亿元,构建导向清晰、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格局。具体内容:一是健全环境保护责任体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强化生态环境部门和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健全环境保护企业责任机制,建立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机制,积极打造环境保护共治格局。二是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主要是深入推进环境保护制度改革,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制度,建立环境风险源管控机制,健全环保责任追究制度机制,构建全覆盖生态环境监管网络,形成过罚相当的责任追究体系。三是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主要是系统推进国土绿化、森林资源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野生动物有害生物防控监测、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修复治理等,推动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打造绿水青山生态环境。四是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能力。主要是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和实战能力建设,规范环境应急响应流程,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建立环境应急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提升区域环境应急水平。五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主要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一体化能力,构建遥感普查、无人机详查、地面走航车核查相结合的监测体系;建设智慧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有效集成和互联互享。
四、关于《规划》的保障措施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规划》最后一个部分从法制、组织、资金、技术、社会、监督等五个方面提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的主要保障措施。
总的来说,《巴中市巴州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五个基本特点,一是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出绿色发展,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形成绿色发展布局;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推进绿色化与创新驱动的深度融合;突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市区委重大决策部署。二是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部署“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工作。《规划》着力环境质量改善与总量减排、生态保护、环境风险防控等工作的系统联动,将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将治理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三是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以环保督察、离任审计、损害责任追究等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环境责任;以排污许可、环境执法、损害赔偿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以资源环境产权确权、税收政策引导、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绿色金融等强化市场激励约束机制与市场主体培育;以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来加快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治理体系。四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明确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协同联动,扩大生态产品供给,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五是强化综合治理,协同推进工业达标排放、治污减排和风险防范。以全面达标排放计划为抓手大幅削减污染存量,以排污许可为抓手落实治污减排责任,以重金属、危险废物、化学品、核与辐射等重点行业为抓手提升风险防控基础能力,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风险防范体系。
该《规划》能充分反映全区人民对环境更优、住居更美的美好生活期盼,是指导全区“十四五”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纲领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