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概况
巴州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麓。东接通江县、平昌县,南邻仪陇县,西连巴中市恩阳区,北与南江县抵界,幅员面积1386.28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2个乡,220个行政村,7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古属梁州,春秋时为巴子国,秦置巴郡,东汉置县,北魏设巴州,实行县制1900多年,州郡更迭至民国二年(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1949年12月,巴中和平解放,1950年元月成立巴中县人民政府,1993年改设县级巴中市,2000年撤县级巴中市设地级巴中市,原县级巴中市更名为巴州区,2013年因新设恩阳区被一分为二。
区人民政府驻地为巴中市巴州区文庙街121号。位于成都、重庆、西安的交通网络中心,全程通达3小时,形成畅通“三区”(秦巴山区与成渝、关天经济区、联结三省(市)【川陕渝】、融入“三圈”(成都、重庆、西安经济圈)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其“金三角”区位优势凸现。有巴(中)——广(元)、巴(中)——南(充)、巴(中)——成(都)、巴(中)——达(州)、巴(中)——广(安)——渝(重庆)、巴(中)——汉(中)、绵(阳)——巴(中)——万(源)高速公路和国道公路S101、S302纵横穿越区境。已经建成巴中机场,南(充)——巴(中)——汉(中)高铁南充至巴中段年内即将开通运行,全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臻完善。
【人口文化】2023年末,全年户籍总人口为70.3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4万人,常住人口64.33万人。巴州一水环绕、四龛佑城,境内始建于隋、兴盛于唐的东龛、南龛、西龛、北龛、摩崖造像多达7200余尊,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州是巴文化的中心,是远古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四川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是著名天文学家张思训、辛亥革命先驱董修武、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等名人的故乡,“巴山背二歌”“皮影”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元680年,唐太子李贤被贬居巴州,形成了“十六登高”的习俗并持续至今。
【红色文化】巴州区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达两年之久,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旧址、遗址,建成邓小平题写馆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和红军后代筹资修建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1933年,巴州辖区有1.3万优秀儿女参加工农红军,后来成为县团级以上干部的达500余人,其中10人被授予将军军衔。
【资源环境】巴州全年平均气温为16.9℃,年总降水量1060.1毫米,实有森林管护面积40.71万亩,森林覆盖率55.1%,被誉为镶嵌在大巴山南麓的绿宝石,是一块资源富集的宝地,天然气蕴藏丰富,储量仅次于普光气田;土壤肥沃,盛产水稻等10多种粮食作物和蚕丝、芦笋等500多种经作产品,创建“三品一标”品牌67个,“川明参”“巴山土鸡”“大罗黄花”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巴州是中国中医药文化重要发祥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全国三大富硒带之一,素有“秦巴山区天然药库”的美誉。
【经济发展】初步核算,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207.87亿元,同比增长6.1%(可比价)。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38.48亿元、40.63亿元和128.76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9%、11.2%、5.0%。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3%、38.4%、50.3%,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0.7、2.3、3.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6:22.7:58.7调整为18.5:19.5:61.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2个百分点。
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229元,同比增长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