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巴州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境属巴郡 (治江州,今重庆市),汉属益州巴郡宕渠县(治今渠县土溪镇城坝村)。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分宕渠县北境(今巴河流域)置汉昌县,属益州巴郡,治巴州镇。西晋建兴元年改名汉兴,隶属梁州宕渠郡;东晋安帝(397-418)时,汉兴复名汉昌,改属梁州巴西郡。
刘宋永初(420-422)中,汉昌又改名汉兴,属梁州宕渠郡,不久又复名汉昌,改属盖州北巴西郡。宋末,于县南曾口谷 (今曾口镇)析置归化郡,县北八庙垭(今属南江)新置北水郡,以领僚户,均无属县。是时,汉昌县曾侨置于今苍溪县禅林乡青山观,江油县东北雁门坝等地。萧齐(479-502)时,汉昌县仍置。北魏正始二年(505)正月置大谷郡 ,治巴州镇。延昌三年(514)于大谷郡北(今江北新区)置巴州。萧梁天监四年(505)至十六年(517)中,也置巴州于巴河南岸。双方隔巴河相峙,势均力敌。530-535年,萧梁战败北魏,取得整个巴州。在魏占据时,巴州地方建置可考者有8郡、10县、1镇。梁代后期,巴州辖13郡、19县。
隋初,实行地方州、县二级制,巴州置化成(巴州镇)、曾口(今曾口镇)、清化(今旺苍县木门镇)、盘道(今南江县八庙镇)、归仁 (今平昌县江口镇)、始宁 (今水宁寺镇)、其章 (今奇章街道)、恩阳(今恩阳区)、永穆(今达县桥湾乡)等9县。大业三年(607)改巴州为清化郡,属梁州。并增置长池(今南江县长赤镇)、符阳(今通江县涪阳镇)、白石(今通江县沙溪镇)、伏虞 (属今宣汉县)、安固(属今营山县)等14县。
唐武德二年(619)改郡为州。巴州下辖化成、曾口、盘道、恩阳、始宁、其章、归仁7县,属山南道。贞观十七年(643)增领清化、大牟2县。久视元年(700)增领七盘,共10县。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又改郡为州。
北宋,巴州属利州路,领化成、难江(南江)、恩阳、曾口、通江5县。南宋(1127-1279),通江分为2县,巴州辖县6个。
元代,巴州属四川行省广元路,辖化成、曾口、通江3县。
明代初,巴州仍置,省曾口县。洪武九年(1376)又省化成县,旋改巴州为巴县,隶属保宁府。正德九年(1514)复为巴州,辖通江、南江2县。
清代,巴州属川北道保宁府,不辖县,设江口分州于今平昌县江口镇。
民国2年(1913),改巴州为巴中县,并设江口分县署,属川北道(治今阆中)。民国3年(1914),改属嘉陵道(治今南充)。自民国6年(1917)起,巴中处于军阀混战,制无常规。民国10年(1921),境属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驻区事务署 (驻今三台县)。川陕苏维埃时期,在今境内曾置1市 (巴中特别市)、3县 (巴中、恩阳、长胜),巴州镇为省、道、市苏维埃驻地。民国24年(1935),巴中属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查区 (驻今达州市)。
1949年12月21日,巴中宣告解放。1950年元月19日,巴中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属西南区川北行政区达县专区。1952年9月1日,改属四川省达县专区(地区)。1993年7月27日,省政府通知撤销巴中县,设立巴中市,改属巴中地区。2000年11月28日,撤销巴中地区,设立巴中市,原巴中市改为巴州区。
2013年1月,巴中市巴州区行政区划调整,从巴州区划出部分区域设恩阳区。